社会与我13【大散文】
2024-11-08 19:43:12
  • 0
  • 1
  • 1

社会与我13【大散文】

1. 本章关键词:【首届蒙恬文化论坛以及蒙恬文化征稿】。

2. 齐鲁而有蒙山,蒙山而有蒙氏。古人多以地为姓,蒙姓出自蒙山,其来有自,盖不虚也。【摘录自【首届蒙恬文化节论坛p1】】。

3. 首届【蒙恬文化论坛】于二零一九年六月在蒙阴举行。论坛向国内文化界举行征稿活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学者的稿件几千件。获奖作品六十余篇,结集出版:【寻根朔源】文集。并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黄盟写出征文【大秦帝国将军蒙恬】,发表在【寻根朔源】文集【第90页】。

4.

秦国自秦襄公起,就位列诸侯。秦国因为立国较晚,偏居关中,杂居戎狄,经济落后于中原,屡遭东方诸侯歧视,皆不与之"会盟"。春秋战国之交,东方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秦国内部政局动荡,国君频繁更换,国力贫弱。秦国被率先变法的魏国夺走河西之地.秦人痛定思痛,决心变革图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清明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在经济方面,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土地私有,扶植小农经济.在军事方面,实行"军功爵"制度,打击世袭贵族,扶植新兴军功地主,以提高秦军战斗力。在法律方面,编制户口,加强刑罚,赏罚分明。商鞅变法成功,为秦国的富强打下坚实基础。后来商鞅虽遭车裂之而死,但秦法依旧实施。形成鲜明的对照,东方各国变法都遇到旧贵族的抵抗而遭到失败。秦国因商鞅变法走上强国之路,逐步形成"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

5.后来,秦国不断发动兼并战争,蚕食东方六国.秦军的矛头指向东方三晋之地,秦军的矛头指向西南蜀汉和楚地.公元前330年和公元328年,秦两次攻魏,魏国先后献上河西地及上郡15县.公元289年,秦再度攻魏,夺取61城。在西南方向,秦先夺取巴蜀,然后逼近楚汉.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巴,蜀.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取得越来越多的大胜利。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大秦帝国.

5.秦始皇于公元221年下令[车同轨],规定道路和车轨统一尺度为[舆六尺].次年又下令:[治驰道].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大规模巡行各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扫清人为交通障碍和水利障碍.同年,秦始皇命令南征大军开通[灵渠],打通运粮道,沟通珠江和长江.公元前212年,为巩固北方边防,秦始皇命令北逐匈奴的大将军蒙恬修筑"直道",两年修竣.几年的时间,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遍布全国的快速交通网建成.

6. 笔者曾经为海洋山和灵渠写过一块碑文,名曰:[天下],是为了纪念秦始皇修建灵渠的千古业绩,现抄录于此:

始皇吞并六国

天下归一

秦军进军岭南

灵渠数千

史禄一人受命

沟通湘漓

将士十万同心

修造灵渠

铧嘴枢纽

海洋分流

南渠北渠

引湘入漓

中原百越

天然阻碍化解

两地之域

从此紧密相联

舟楫往来

政令畅流而行

货物亨通

南北互通有无

中原百越文化

多元融合

长江岭南经济

相互交融

两地各族人民

隔阂消解

华夏民族精神

一脉相承

灵渠凿通

沟通南北水道

粮草先行

天下统一保障

秦军攻势凌厉

势如破竹

大将攻克岭南

设立三郡

大秦版图

四十郡制

中央集权

天下称霸

张刘李三将军

统领军士

秦帝国十万人

浴血修渠

咫尺江山

分开楚越

使君才气

卷其波澜

通三江贯五岭

英雄豪气长存

造南渠修北渠

天下志士归心

四年艰辛

人工运河成功

拜竭灵渠

领悟鬼斧神工

心怀天下

感恩先辈功德

歌功颂德

泽及天下

树碑立传

永垂青史

7.蒙恬,其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荥阳,设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去世。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蒙恬曾做过狱讼记录工作,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列将,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8.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 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守上郡。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摄匈奴。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因而亲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赵高,是赵国王族中被疏远的亲属。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下来就被阉割而成为宦者的,他的母亲也以犯法而被处以刑罚,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贱。秦王听说赵高办事能力很强,精通刑狱法令,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赵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导胡亥决断讼案。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官籍。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始皇打算巡游天下,路经九原郡,直达甘泉宫。就派蒙恬为他开路,从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然而,这条通道没能完成。

9.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依傍着大海, 向北直奔琅邪。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转回祷告山川神灵。没等蒙毅返回,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赵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使者回来报告时,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赵高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怨恨他们。

9.蒙毅祈祷山川神灵后返回来,赵高趁机表示替胡亥尽忠献策,想要铲除蒙氏兄弟,就对胡亥说:"我听说先帝很久以前就选贤用能,册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劝阻说:'不可以。'如果他知道您贤明有才能而长久拖延不让册立,那么,就是既不忠实而又蛊惑先帝了。以我愚昧的浅见,不如杀死他。"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话,就在代郡把蒙毅囚禁起来。在此以前,已经把蒙恬囚禁在阳周。等到秦始皇的灵车回到咸阳,安葬以后,太子就登极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最得宠信,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们罪过,检举弹劾他们。

子婴进言规劝说:"我听说过去赵王迁杀死他的贤明臣子李牧而起用颜聚,燕王喜暗地里采用荆轲的计谋而背弃秦国的盟约,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改用后胜的计策。这三位国君,都是各自因为改变旧规丧失了他们的国家而大祸殃及他们自身。如今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国君打算一下子就抛弃他们,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我听说草率考虑问题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不可以用来保全国君。诛杀忠良臣子而起用没有品行节操的人,那是对内使大臣们不能相互信任而对外使战士们涣散斗志啊,我私下认为是不可以的。"

胡亥听不进子婴的规劝。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郡,命令蒙毅说:"先主要册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不忠诚,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我不忍心,就赐予你自杀吧,也算是很幸运了。你反复地考虑吧!"蒙毅回答说:"要是认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么,我年轻时作官为宦,就能顺意得宠,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说是能顺应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认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么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游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还有什么怀疑的。先主举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积虑,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不是我借口来逃避死罪,只怕牵连羞辱了先主的名誉,希望大夫为此认真考虑,让我死于应有的罪名。况且顺理成全,是道义所崇尚的;严刑杀戮,是道义所不容的。从前秦穆公杀死车氏三良为他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后给予评定为[缪]的称号。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位国君,都犯了重大的过失,而遭到普天下人对他们的非议,认为他们的国君不贤明。因此,在各诸侯国中名声狼藉。所以说:'用道义治理国家的人,不杀害没罪的臣民,而刑罚不施于无辜的人身上。'希望大夫认真地考虑!"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听不进蒙毅的申诉,就把他杀了。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牵连到您。"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襁褓,周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周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国君年幼无知,这都是我当权执政,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诚信了。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备,一定要发生大的变故。'成王听了,就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周成王犯有过失而能改过振作,终于使周朝兴旺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落个身死国亡。所以我说犯有过失可以改正振作,听人规劝可以察觉警醒,参互交错地审察,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10.司马迁在史记之[蒙恬列传]中,主要记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夺得了几十座城池,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始皇兼并天下后,他又率领三十万人的庞大队伍,北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长城一万余里,风风雨雨、烈日寒霜,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蒙毅在内为始皇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

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又赦免了他。从此结下怨仇。始皇巡游会稽,中途驾崩,封锁消息。李斯、赵高、胡亥暗中策划,迫使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曾私下侍奉胡亥,深得胡亥宠幸。赵高趁机捏造罪名,日夜毁谤蒙氏,终于把蒙氏兄弟处死。

11.【蒙恬列传】以概括简练的笔法,客观地记述了蒙氏兄弟的一生事迹。使蒙氏的忠与赵高的谗佞奸诈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使两者形象,忠之所以忠,奸之所以奸,就更加突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贰.

12. 蒙恬曾驻守秦国北部的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蒙恬之笔精于前人,蒙恬对于毛笔的改革有巨大的贡献。[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13.蒙恬造筝?这是传说?还是事实?蒙恬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他笑傲沙场,克敌制胜,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相传,古筝是蒙恬发明的,这是真的吗?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地.古代秦地民俗彪悍,人的脾气都很大,所以[分瑟为筝].一对父子,因为争夺一张瑟而一分为二,成为筝.一件残破的乐器,能够弹奏出如此美妙的乐曲,令人出乎意料.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又有如下新的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蒙恬为秦国大将.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说,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以便于携带。

14.蒙恬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蒙恬祖籍山东省蒙阴县,故里在蒙阴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边家城子村. 蒙恬塑像据考证,"蒙"以蒙山为氏。先世为齐国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 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

15. 蒙恬故里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地处蒙阴县西南,为三县交界之地。 1995年8月,蒙阴县人民政府在联城乡树立了"蒙恬故里碑".2000年,在临沂广场为蒙恬树立雕像,蒙恬成为临沂"的十大历史名人".

16.蒙山的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伏羲族的一支:蒙族,他们起源于原始社会,他们居住在蒙山周边。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一直到夏朝,吕家庄附近都是蒙山一带的经济政治中心,这是东夷部落的重要一个分支。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才功俱佳,后来禹禅位给伯益,但禹的儿子启联合支持他的部落杀了伯益,开启了世袭制,并建立起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东夷部落不停用兵,到夏末时蒙山有施国逐渐强大,桀伐蒙山,打败了有施国,限制了这里的发展,但蒙国一直存在,其族人一直居于附近,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不断外迁。今边家城子就是他们外迁后新的聚集地。太昊后裔风姓四国之一的颛臾国之前身或许就是蒙山国,长期在蒙山这里生息,以蒙为氏,国君称“颛臾王”.周成王将颛臾王封为“东蒙之主”,祭祀蒙山,是鲁国附庸国,千年古国得到周天子的认同,从此蒙族融入中华民族。或许正是从封为“东蒙之主”时,因时势需要,他们从今边家城子祖居地迁往蒙山之阳的今固村,并修建了城池。边家城子所在地仍然是蒙族活动的重要中心,颛臾王去世后还是葬在这里。鲁国也在这里设置蒙邑,[左传·哀公十七年]载“公会齐侯,盟于蒙”,蒙就是指的蒙邑.

17. 颛臾国到春秋末或战国初被灭。在探寻中发现,在先秦历史中有一个不成文的约束:灭国不灭宗不灭族,而是根据其地位让其继续食一城或一邑,以奉其先祀。这个约束意义重大,因为在当时人口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不灭宗不灭族很好地延续了华夏民族的人口繁衍,也是远古中华文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像桀伐蒙山时,主要是抢地盘、财物和掳掠人口;商汤伐桀,最终是将其流放于南巢,并圈一小块地,保留其宗祠,由其族人祭拜祖先。所以颛臾国被灭,颛臾王不一定是战死,因为当时的理念不是“与国俱亡,方显英雄本色”,打不过一般是选择臣服,而不是玉石俱焚.所以不管是谁灭了颛臾国,最可能的结果是蒙氏贵族被重新安置在周蒙邑,也就是他们的祖居地,即今天边家城子。在这里蒙氏可以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供奉自己的宗庙。后蒙骜入秦是如当时大多数游历者一样,求发展,或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蒙氏在秦建功立业后,没有向任何一个国家复仇.齐国在与鲁国的战争中,继续向蒙山方向延伸,灭掉了颛臾国.齐国占据了蒙山西侧的部分领土,并将蒙族人,安置在两国新界的虎头崖下.

蒙姓是中国的姓氏,主要渊源是出自以山名、国名为氏. [帝系谱]载:来源于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子孙高阳氏后裔老童封蒙山,以国为姓;其次为他姓所改。蒙姓其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蒙山、广西平南、重庆,河北衡水饶阳县等地,历史名人有楚国大夫蒙觳、秦朝著名将领蒙恬,秦朝著名文官,参谋蒙毅,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当代名人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司令员蒙进喜等,这都是蒙姓的主要代表。联城镇和恬村,成为蒙山一带最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蒙邑一直存在。随着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盛况的持续,蒙氏子孙也不甘局于一域,他们不断外出,终于历经蒙骜、蒙武、蒙恬三代在秦国建立功业,而这里就是蒙氏的根,当时还有大量蒙人在此生息。秦末“沙丘之谋”祸及蒙氏,蒙恬、蒙毅兄弟遇难.后来,故乡族人疑为秦二世及赵高迫害,蒙氏族人,或者外迁,或者改姓,其而避难.蒙氏的后人,从此辗转流离,纷纷走向全国各地.所以,现在的蒙山地区,已经找不到一户蒙姓人家。

18. 公元前205年,西汉始建蒙阴县,属泰山郡,县治所就设在周蒙邑.这说明,蒙恬的故乡,一定是当时蒙阴境内最发达的地方。到王莽新朝时,实行改革,因认为蒙山有神,官府设官主祭,希望得到蒙山神的恩泽,故更名蒙恩县.治所仍在蒙恬故里,即今边家城子一带。现故宫博物院藏有蒙阴古县印:“蒙阴宰之印”,铜质.王莽新朝改县令为“宰”.“蒙阴宰之印”是新朝初立时的官印,这是蒙阴县建于西汉的一个实物证据。东汉时,蒙阴县撤消,这里也就成为一古城邑.三国时代,魏又重新设置了蒙阴县,县治所仍然设在这里.两晋时期,县治所从这里迁到今县城东南十华里处公家城子一带,元帝皇庆特诏蒙阴恢复县置,治所在今县城古城附近。蒙恬故里,它站立在历史风云之中,一直默默地站立于此.悠悠两千多年过去,现今的蒙恬故里依旧一派生机.蒙恬遗址,分为蒙家宅、蒙家林、颛臾庙三部分,三者成品字形排列 。蒙恬故里遗址,已经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蒙氏后人根据其族谱记载,确认山东蒙山,为蒙氏发源地.近年以来,寻根问祖之人以及历史学者,纷纷来到蒙恬故里遗址,进行历史研究,开展各种纪念蒙恬的学术活动。

19. 笔者认为: 我们今天纪念蒙恬,至关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继承伟大的[蒙恬精神],建设美好新生活.何谓[蒙恬精神]? 笔者认为: [蒙恬精神]就是一种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蒙恬精神] 就是一种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移山精神。

一种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指的是蒙恬北逐匈奴的精神.秦朝统一六国,平定天下.秦始皇委任蒙恬等人,守卫北疆,拱卫关中,屯垦养兵,修筑长城.蒙恬统帅三十万军队,乘匈奴不备,东西并进,南北夹击,快捷地收复河南地。此次战役,蒙恬集中秦军精锐部队,发挥步兵,骑兵,兵车等协同作战优势,集中兵力,穷追猛打,速战速决,取得大胜。匈奴首领单于始料不及,企图组织兵力反击秦军。秦军稍作休整,立即发动第二阶段进攻。秦军迅速攻克高阙要塞,进而收复阳山和北假,夺取整个阴山地区和贺兰高地.首领单于见到,南有秦军,东西两翼受东胡和月氏,被迫撤退阴山以北游牧.蒙恬统领的秦军,连战告捷,实现既定作战目标。

一种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移山精神,指的是蒙恬率领军队修筑万里长城的一种精神. 匈奴被蒙恬打败,主力没有受到重创,一旦有机会,依然会卷土重来。针对匈奴迁徙无定,出没无常的特点,秦始皇决定修筑万里长城,以抵御外敌.秦始皇经略北疆的措施主要有:设郡县,驻重兵,修道路,筑城池,置移民.秦始皇命令蒙恬主持修筑万里长城,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燕国赵国魏国秦国等各国,原来在北方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这些长城在秦统一之后,依然发挥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秦朝长城,就是在这些旧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秦代修长城开始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这一年,蒙恬夺得河南及榆中之后,随即[城河上为塞]。在夺取阴山和北假之后,又[筑亭障],抵御匈奴南下。在此之后,秦朝多次动用戎卒,刑徒修筑长城。蒙恬修筑的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秦长城沿着壮阔的黄河,依据险峻的阴山,经过广袤的草原,横亘在秦帝国的北部边疆。长城主要由关隘,城台,城墙,烽燧等部分构成。城台多处于险要地段,[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城楼,烽火台,可供驻兵屯戍.长城沿线重兵驻守,还有大量移民支边,秦朝依托长城关防共同抗击匈奴.秦朝修筑长城,征发劳动力五十多万,工程地偏僻险要,劳动条件非常恶劣,伤亡惨重.一条造福百代的长城,保护中原的农耕文化,对于发展文明起到了重大作用 。

在今天,我们学习蒙恬不屈不挠地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 就是要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在今天, 我们学蒙恬的移山精神,就是要不怕困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今天纪念蒙恬,牢记伟大的[蒙恬精神],继承伟大的[蒙恬精神],建设更加美好新生活。

【全文完】

黄盟原创.

2024-11-08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